您的位置:首页>娱乐 >

乡村如何解锁发展“密码”?从“乡贤”入手!

2023-08-04 22:32:23    来源:潮新闻客户端

潮新闻客户端 陈荣高

中华文明5000年,基本载体就是乡村。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,承载着炎黄子孙的乡愁。中国传统乡村,在社会结构上,讲究自下而上、乡贤带动;经济基础上,讲究自然合理、自给自足;生活方式上,讲究天人合一、道法自然;文化传统上,讲究和谐共生、和合共存。

乡村自治、自生、自然、自律,构成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特点。农耕文明时代,乡村以自然为中心,是低效循环且平衡的一种状态;工业文明时代,乡村以物质为中心,是规模经济形式,是一种充满竞争、高效却失衡的状态;生态文明时代,乡村以文化为中心,是城乡再次融为一体,满足个性化需求,高效又平衡的状态。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,预示着新时代乡村的崛起。现实告诉我们,乡村振兴离不开乡贤文化、乡贤能人、乡贤作为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乡村振兴需要乡贤文化

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现象,以乡愁为基因、以乡情为纽带、以乡贤为楷模、以乡村为空间,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。

乡贤文化是凝聚海内外人士的纽带,是地域精神文化的标记,是连接故土、维系乡情的精神寄托,是探寻文化血脉、张扬文化传统的精神动力。

乡贤文化既具有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,又呈现出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,具有明显的地域性、人本性、亲善性和现实性,是教化乡里、涵育乡风文明的精神力量。

乡贤文化是乡贤主体拥有的知识、信仰、艺术、道德、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复合,具有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、诚信友爱等特点。

乡贤文化在教化乡民、反哺桑梓、泽被乡里、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有利于推进乡村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和村民安居乐业。以乡村振兴战略眼光审视乡贤文化,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。要涵养乡贤文化内生动力,让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。

一是以乡贤文化唤起在外游子的乡愁情感。通过弘扬乡贤文化,唤起在外游子的乡愁,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、参与感、责任感。通过乡贤示范,教化乡里、感化村民,让更多在外游子回归田园生活,投身家乡建设,回报养育之地。

二是让乡贤文化彰显乡村治理的德治力量。深刻理解传统乡贤文化内涵,挖掘传统乡贤乡村治理中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崇正义的经验与智慧。在社会层面树立贤人榜样,形成见贤思齐风尚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达到“家风正则民风淳,民风淳则社稷安”。

三是赋予乡贤文化新时代思想内涵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,既要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和谐价值,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乡贤文化,给乡贤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实现传统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。

乡村振兴需要乡贤能人

乡贤能人就是有才学、有品德,为乡人推崇敬重、才干出众的人。

把乡贤能人用起来,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。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,尤其是要用好乡贤能人。

用好乡贤能人,有利于加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,推动落实村规民约和协助调解邻里纠纷,架起和系起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。

用好乡贤能人,有利于提供智力信息资金支撑。借助乡贤眼界宽、思维活、资源广的优势,对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、纾困解难。特别要引导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乡贤能人投入美丽乡村建设、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中,成为新农村打造新引擎、增添新动力的油气电。

用好乡贤能人,有利于为新时期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提供新动能。发挥乡贤的亲缘、人缘、地缘优势,更好地为村民调解家庭纠纷、化解邻里冲突、解开群众心结、融洽干群关系,促进社会经济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。

乡贤能人有一定的标准,我认为须具备以下资质。

乡贤是具有一定威望的,也就是说在乡村里有较高的名望,而且这种名望是深得乡亲们拥护的。乡贤是具有人文情怀的,这种人文情怀是有一定文化与某种技能的,而且这种情怀体现在对乡亲们的仁慈。乡贤是具有经济思维能力的,也就是说乡贤是懂经济的,而且可以带动乡里乡亲致富的。乡贤是具有一定公心力的,在调解、受理、参与一切公共事务时,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,而且严格按规矩办事。乡贤是具有党的思想基础的,也就是说乡贤是坚持党的领导,虽然不要求乡贤是否是共产党员,但要爱党爱国。

“新时代,要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乡贤,使其成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乡村文化的弘扬者。”怎样引导乡贤成为人才振兴的领航者、产业兴旺的践行者、治理有效的助推者,需要探索出一条乡村人才振兴之路。

一要唤乡贤能人归巢之心。一方面,托起能人乡愁,激发能人回乡热情;另一方面,道明“求贤若渴”之理,感召能人回乡。

二要聚乡贤能人兴村之力。一方面积极挖掘“在场”乡贤,将在村的老干部、老学者、老教师等吸纳进乡贤理事会,为人才蓄力筑基。另一方面对接“不在场”乡贤,密切联系在外创业的企业家等能人,鼓励其造福桑梓。

三要备乡贤能人有位之地。使乡贤有作为,按照正身份、设岗位、授职能的流程,将其纳入村“两委”重大事项决策小组、纠纷调解小组、工程监理小组等工作机构,有的可以聘为村“第一书记”“第一主任”等职务,给英雄用武之地。

乡村振兴需要乡贤作为
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—2022年)》指出:“以乡情乡愁为纽带,引导和支持企业家、党政干部、专家学者、医生教师、规划师、建筑师、律师、技能人才等,服务乡村振兴事业。”探索精英重塑的人才振兴机制,充分整合村庄内外的乡贤资源,服务乡村振兴。具体说来,借力社会组织请回外出乡贤,借助政策创新用好在村人才,借用情感利益留住回乡能人;以投资捐款为引擎,引入发展项目,使产业振兴加速度;以协商议事为途径,融合多元主体,为村庄治理注活力;以基金组织为平台,承接募捐集资,为村庄公益添动力。从而使乡贤愿回村、能回村、留得住、住得稳,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人才动力。

乡村振兴经历了“难留人才”到“留住人才”,再向“人才显能”的重大转变。第一阶段是乡村振兴遭遇“人才干旱”。城乡参与平台缺失、村庄建设途径不畅,面临乡村能人“留不住”、外出人才“引不回”、在村群体“难作为”的困境。第二阶段是乡贤能人引来“风调雨顺”。积极鼓励在村乡贤参与、号召外出乡贤反哺,为村庄发展开掘新源泉,使乡贤成为推动产业发展、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。第三阶段是选贤任能拨开困境迷雾。激活内外乡贤资源,吸引各类人才活力涌流,使其成为创业致富的带头者、产业发展的推动者、村庄治理的参与者、公益事业的建设者。

我省自2003年省委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,2.4万人次的科技人员服务在乡村,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、增效益,脱贫致富奔小康。2020年省委提出全面实施“两进两回”行动,支持和引导科技进乡村、资金进乡村,乡贤回农村、青年回农村,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,且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。

乡贤回归,是情怀号召,是榜样力量。近五年来,我走访调研了200多个乡村,撰写了近70篇乡村华丽蝶变的案例,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村庄是得力于乡贤回归而发展起来的。当今的浙江大地上,数不胜数的乡贤怀着满腔的热情,投身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建功立业。但还有一些发展滞后的村落,他们多么渴望乡贤回归,渴望那鲜花盛开春天的到来。

(作者陈荣高:曾任中共丽水市委书记,浙江省政协原秘书长。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。稿件来源:钱塘江文化研究会)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